電商流量運營的三次變革
關鍵字:數據公司2020-12-18
廈門網絡公司2020年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到9.4億;而阿里的移動月活為8.74億,相當于京東+拼多多用戶之和。
這里包含三點重要信息:第一,電商的主戰場仍舊是阿里系;第二,增量用戶只會越來越少,存量用戶的爭奪只會越來越激烈;第三,四海無閑人,差不多所有網民都來阿里系購物了。
如何深挖存量用戶的潛力?阿里祭出了三板斧:一是分人群運營,二是新品戰略,三是all in內容。分別對應用戶戰略、商品戰略和內容戰略。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下電商3次變革:從流量運營到用戶運營,再到品牌運營。
1電商第一次變革:人找貨,搜索為王,流量運營
早期上淘寶大學的老電商人,都會四處打聽淘寶搜索排名的算法……后來的商家無師自通找到了門道,例如發現銷量、遞增、坑產等指標的權重非常高,平臺先后采用30天賽馬到7天賽馬機制,于是就誕生了各種“黑科技”玩法。只要簡單粗暴把銷量排名刷上去,就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牢牢卡住關鍵詞流量入口。
因此,第一次流量分配革命,就是搜索為王,俗稱“人找貨”,核心是流量運營,顧客不是“人”,而是流量。主動權在顧客,需要什么就搜索什么;商家競爭的焦點就是爭排名,守株待兔,等待顧客搜索過來。
在組織層面,運營中心化,業績主要依賴運營和推廣技術。
在商品層面,一個鏈接吃三年,也不需要太多的創新。所以產品迭代緩慢,款式、賣點和視覺相互抄襲。這真不是夸張,我們看數據知道了:10年前,淘系每年發布新品不到50萬款,跟2019年發布新品1.2億款相比,相差240倍!
因此,數據背后,說明現在的電商已經進化了好幾個時代。
2電商第二次革命:貨找人,推薦為王,用戶運營
2018年雙十一,阿里歷史上首次出現推薦流量超過搜索流量。
2019年全年,搜索流量下滑1/3,由推薦流量填補了這個空白。
2020年,服裝、化妝品等類目的很多頭部商家,推薦流量占比超過80%!
這對于小而美的細分特色品牌非常有利,因為以前大家都在一個大池子里面撈魚,頭部商家船大網大,具有碾壓優勢,卡住入口,留給小品牌的機會很少。如今,顧客根據標簽被分配到一個個不同的池子里,細分特色小品牌也可以在屬于自己的差異化池子中撈魚,這樣就保護了消費生態的多樣化。
3電商第三次革命:人找貨,品牌為王,品牌運營
你沒看錯,第三次又回到了“人找貨”。不過,這次不是顧客盲目搜索產品進行全網比價,而是沖著品牌去的。對于品牌的忠實粉絲來說,哪怕跑遍天涯海角也會找到你!
上面提到,推薦算法和人群的差異化,給細分特色小品牌留下發展空間,當建立了品牌美譽度和忠誠度,就會沉淀大批專屬用戶,專屬用戶是其他品牌搶不走的,小品牌就會成長為大品牌。例如江南布衣的會員銷售額占比68%,戎美女裝(下單二次以上)老客戶銷售貢獻占比88%,這都是品牌忠實用戶不斷壯大的結果。
然而,平臺的規則就是一把雙刃劍——小品牌通過占領差異化的人群包,切分了大品牌的蛋糕;當小品牌變成了大品牌,同樣也會被其他小品牌通過細分定位,不斷搶走蛋糕。
假設你搜索、收藏和加購了某款連衣裙,那么系統就會根據價格帶、關鍵詞、款式和風格等相似性,給你推薦一大波同款給你選擇,這樣會嚴重干擾顧客的抉擇思路,可能導致顧客流失去了競品店鋪。
此時,平臺邏輯和品牌邏輯就發生了沖突——平臺的立場,是希望提供更多選擇,總有一款適合你,讓每個顧客不能空手而歸;品牌的立場,就是希望顧客不要朝秦暮楚,而應該忠誠于品牌……
4用戶運營:賣貨模式的終結者
當前,大部分電商公司處于從流量運營向用戶運營轉型的過程中;少部分頭部商家處于從用戶運營向品牌運營轉型過程中??傮w來說,無論現在和未來,用戶運營、分人群運營,都是繞不過的重大命題。
(1)中顆粒度的用戶運營——品牌層面
在品牌層面,我們需要明確人群細分定位。例如完美日記定位于“大牌平替版”的國貨美妝,瞄準國內追求性價比的18-28歲年輕女性人群。戎美定位于日系高端女裝,目標人群為25-45歲的成熟、知性的白領女性。
顯然,品牌定位,就直接決定了目標人群的標簽和畫像。接下來,我們需要開展大量艱巨而細致的工作。
① 產品創新:針對目標人群需求和偏好,進行產品開發與創新迭代。
② 渠道推廣: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平臺上進行人群定向推廣。
③ 視覺營銷:圍繞人群偏好進行視覺營銷,包括:平面設計、賣點企劃、外觀包裝、活動主題、短視頻、淘寶直播、模特代言、店鋪裝修、關鍵詞、主圖、車圖、鉆圖、商品文案、詳情頁、海報、承接頁,等等。
④ 內容傳播:圍繞目標人群喜好進行內容企劃與傳播,包括淘寶直播、會員群、微淘、抖音、小紅書、快手等平臺的內容、短視頻、直播和KOL種草等。
(2)微顆粒度的用戶運營——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運營,聽起來高大上,不明覺厲,實際上商家都是搞幾百個手機,加粉,頻繁推送廣告,騷擾顧客。因此,我們要理性看待,并非所有的產品和行業都適合搞私域流量運營,一窩蜂上,沒意義。廣義的私域流量運營,包括淘內、社交渠道和微信端等。在淘內,私域運營包括微淘、會員群、專屬客服、會員權益與營銷等,現在商家越來越重視這塊,設立專人專崗來操作,將圖文內容、直播、專屬活動、上新優惠、會員權益等結合起來,實現召回、激活和轉化收割的目標。
商家更感興趣的還是微信端的私域運營,對于已經加入微信的老顧客,要根據其購買行為及偏好,進行標簽分組。然后針對不同的分組,推送差異化的內容、產品及促銷活動,進行精細化運營和維護。
(3)細顆粒度的用戶運營——店鋪層面
對于已經進店的訪客,可以通過商家后臺提供的智能人群導購工具,針對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產品、活動和權益,進行精細化觸達與轉化。目前已超過30萬商家使用了這個工具。
例如,認養一頭牛旗艦店通過智能人群導購工具,讓不同標簽的人群,進入店鋪后看到頁面和產品也不相同。例如針對“精致媽媽”,推薦全脂純牛奶,適合擁有1周歲以上的家庭成員共同飲用;針對“都市藍領”,則更多推送含糖酸奶,用來配合面包做早餐……分人群運營后,頁面轉化數據比之前提升7%-10%,這意味著推薦的精準度明顯提升。
再如,今年雙十一期間,蘇寧易購官方旗艦店針對不同人群推送不同權益,針對360天未在店鋪產生購買行為的人發放新人券,針對平臺實時判定的大促高潛人群發放限時加磅權益等,結果店鋪新客權益核銷率達到10%以上,新客轉化率大幅提升。
(4)大顆粒度的用戶運營——平臺層面
平臺層面的用戶運營,主要是達摩盤八大策略人群及應用。2019年雙十一前夕,天貓聯手貝恩咨詢公司共同提出策略人群運營方法論,并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利用天貓和淘寶平臺數億全量大快消的人、貨、場數據,將消費者劃分為特征鮮明的八大策略人群。8大策略人群包括:資深中產、都市藍領、新銳白領、小鎮中老年、精致媽媽、小鎮青年、都市銀發、GenZ(Z世代)。人群分類已經固化在平臺系統和工具之中,屬于推薦算法和用戶運營的底層邏輯,商家靈活運用,可以實現人、貨、場的精準高效匹配,最終成就“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價值”的數字化轉型。
(5)小顆粒度的用戶運營——流量層面
針對非顧客、潛在顧客、新顧客和老顧客,進行種草、拉新、收割和維護等操作。店鋪需要突破和發展,盲目的推廣投入并無意義,我們需要調整參數和范圍,測試、擴大和沉淀更多精準的人群包。
例如,在種草階段,某女裝店鋪對目標人群的標簽進行組合與篩選,從用戶特征、品類特征、渠道特征、私域特征四個維度,做交叉、合并或排除,再結合不同的優質關鍵詞圈人,運用超推/鉆展/直通車等創意+營銷活動+優化詳情頁,一步步測試和優化數據,找出對店鋪感興趣的人群包,觸達與種草,讓非顧客變成了潛在顧客或新顧客。
在拉新和收割階段,對于人群運營的顆粒度就更加精細了,例如“針對近30天通過手淘推薦, 有加購/收藏/下單未支付的消費者”、““30天內高頻詞訪問、收藏、加購,但180天內未購買的用戶”等精準人群包進行二次觸達,讓潛在顧客變成新客戶。
在維護階段,通過持續上新、專屬活動、會員權益、內容創新等方式,對新客戶進行再次推廣觸達,對老客戶進行激勵,讓新客戶變成老客戶,讓老客戶產生更多的復購。
5組織變革:去運營中心化,多兵種聯合作戰
當用戶運營成為標配和常態,在組織層面,需要 “去運營中心化”,不是說運營不重要,而是說運營不再是電商公司唯一的中心,不再是業績的唯一驅動力。
在第二次革命浪潮之下,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用戶特征和偏好,集中力量打磨符合用戶需求與偏好的產品,設計符合顧客品味和調性的視覺,做好服務和供應鏈,從而贏得目標人群認可,讓點擊、停留、收藏、加購、詢單、下單、復購等指標更加優秀,從而讓系統收錄這些數據,馴化系統,最終讓系統不斷推薦精準的用戶,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以上這一套組合拳的打法,就不是運營一個部門可以完成的,需要運營、品牌、產品、客服、視覺和供應鏈等各職能中心共同努力,多兵種聯合作戰,才有機會勝出。
(廈門網絡公司文章來自今日頭條)
上一篇:APP營銷有什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