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要搭準時代脈搏

關鍵字:數據公司2016-08-29

廈門網站建設: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許多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行各業更是紛紛搶占“互聯網+”的快車道。在熱熱鬧鬧的“互聯網+”大潮中,不少企業搭準時代脈搏,華麗轉身;但在繁華背后,各種打著“互聯網+”名頭的企業良莠不齊,有的甚至已經成為過眼云煙。


近日,中國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與網信辦四部委正式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專家對此評論,新政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突出防范互聯網信用風險、技術風險、甚至道德風險。


根據中央網信辦發布的《我國公眾網絡安全意識調查報告(2015)》顯示,我國公眾網絡安全意識并不強。其中,66.98%的網民認為“本人保護不當,自我保護意識太差”是導致個人隱私泄露的主要原因。同時,熟悉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的僅為9.05%,“了解一點”的占42.73%,“不了解”的占48.22%。


拿出手機對著輕輕一掃,就能添加好友、打折優惠、下載應用……當前,“掃一掃”二維碼成為一種時尚。調查結果顯示,7—19歲的被調查者中,“經常掃,不考慮是否安全”的比例最高,為40.3%。


實際上,二維碼也成為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餑餑。據了解,目前一些二維碼被植入惡意程序,導致個人資料被竊取、財產損失。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遇到廣告宣傳中有二維碼時,“偶爾掃,擔心不安全,但不知道怎么確認安全”的比例為46.31%,“從來不掃,認為不安全”的僅占16.73%。


事實上,不但是個人盲目信任“+互聯網”有風險,企業要是以為一沾上“互聯網+”就能飛黃騰達,也是太過天真。許多人還記得當年曾頗為走紅的PPG襯衫。由于號稱“穿得更好、花得更少”的豐富品種,加上開創了國內網上服裝直銷的新模式,曾讓不少白領男青年趨之若鶩,PPG公司也為此獲得了諸多風投的大量注資。但再看如今的PPG,資金鏈斷裂,高管集體出走,工廠里早已人去樓空,一個憑借互聯網迅速躥紅的輕資產公司最終破滅。


近日,在浦東軟件園舉行的“互聯網+服務”戰略發布會上,有專家提出,不要以為有了“互聯網+”的光環就能上天了,要防止陷入“互聯網+”的陷阱。對于初級階段的企業而言,還是要苦練內功,做好線下的功夫。只有在必須具備一定規模的集聚度、企業發展到一定實力等要素,再添上“互聯網”的元素,才能充分發揮出“互聯網+”的擴大效應。


“互聯網只能作為助推企業發展的一種新媒介,最終要占領市場,拼的還是實力和口碑。”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浦東“互聯網+”大會上,支付寶、1號店、上農批等一大批知名電子商務創新企業云集浦江之畔,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在分享經驗的同時,電商巨頭們也列舉了今年電商的“死亡名單”,居安思危總結教訓。


“美味七七”,一家服務于上海、江蘇、浙江三地的生鮮電商,曾獲得亞馬遜中國2000萬美元入股。“但融資后,美味七七未能使團隊穩定,核心成員逐步流失,用戶體驗也開始下降。物流配送上的巨大投入也是其資金出現問題的一個重大原因。”上農批有關負責人分析,傳統企業要轉型“互聯網+”,必須解決其中的“痛點”問題,比如生鮮電商最需要突破的就是供應鏈、配送點與物流問題,用戶體驗好了,“互聯網+”的作用才能凸顯出來。



有關專家分析,現在上海電子商務行業已經呈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產業轉型提質增效、行業細分持續深耕、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下一步將推動電子商務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加速融合,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獨特作用,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亮點和轉型升級新動力。


互聯網串聯起了海量的社會資源,讓社會運行的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為人們生活提供巨大便利,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讓互聯網博得了產業界和大眾的好感。但靜下心來分析,“互聯網+”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工具效應。比如“滴滴一下”就能叫車的方便背后,也不乏駕駛員資質、運營安全等一系列隱患,不得不讓人提高警惕。


對于“互聯網+”,人們充滿希望,卻也要保持清醒。因為無論有沒有互聯網,人們都希望生活在更安全更便利的環境中,企業都希望穩扎穩打在市場立于不敗之地,這些都不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改變。(廈門網站建設文章來自百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