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都在布局自媒體領域 背后的投資邏輯原來是這樣...

關鍵字:數據公司2016-08-25

廈門網絡公司:在內容變現(xiàn)的時代,好內容從不懼怕資本寒冬。盡管2016年寒冬論甚囂塵上,但你可能很難想象,資本非但沒對自媒體收縮投資戰(zhàn)線,反而正在以唯快不破的勢頭 ,加速布局。在他們的版圖中,新媒體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陣地。


  數據不會說謊,截止到2016年8月,共有30多家自媒體獲得融資,這一數據可以堪比2015年全年的紀錄。資本密集布局的現(xiàn)象背后,隱藏了怎樣的投資邏輯呢。



  也許在嗅覺敏銳的投資人看來,他們早就已經聞到了一場變革帶來的血腥味。姑且不說自媒體單靠廣告收入就能活得很滋潤,更有甚者,盈利模式正在向內容電商靠攏,和交易型電商展開了一場用戶爭奪戰(zhàn)。


  如果說淘寶、京東是交易型電商,那么現(xiàn)在電商江湖中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業(yè)態(tài),就是自媒體人另辟蹊徑,打造出的內容電商。他們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態(tài)度地方式傳遞著資訊和知識,慢慢耕耘聚粉,然后反哺電商,在龐大的粉絲群體中出售產品。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正逐漸搶食著電商市場,打溫情牌,邁出與傳統(tǒng)電商抗衡的第一步。


  在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也許世間萬物都有被改造的可能。當年,在互聯(lián)網時代,交易電商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顛覆了實體店,如今,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內容電商也未嘗不會威脅到交易電商。驚人的數字告訴我們,不少人消費者的心正在和內容電商貼近。


  2015年,羅輯思維在微信上光是賣書就營收一個多億;一個全新的音響品牌pluto單價29800元,上線4小時銷售額近200萬元;企鵝和貓推出的開心果單價為158元,上架兩小時破千單;《李翔商業(yè)內參》兩周內5萬訂戶,訂閱收入1000萬元;“文怡家常菜”600元的鉆板3000套瞬間搶售一空 ,后兩批每次一萬套再度被搶空……這種用知識拉動財富的案例不勝枚舉。


  他們成功的背后,顯現(xiàn)的是時下一眾消費者在看視頻、看自媒體文章、看帖子的過程中購買商品的個性化消費新趨勢,以及內容時代下的消費升級。


  然而,同樣在即將爆發(fā)的創(chuàng)業(yè)風口上布局,有些人能飛上天,有些人卻摔倒在地。文藝fun公眾號的創(chuàng)始人就曾分享故事,自接傷疤。在公眾號成立之初,他們開始靠內容耕耘圈粉,憑借著優(yōu)質內容,如預期所料,粉絲量很快就到達10萬+,緊接著,他們用戰(zhàn)略的視角瞄向了內容電商,在平臺上開始售賣產品。然而,這一次的劇情并沒有向著理想的方向發(fā)展,用戶不買賬,這門生意自然以失敗告終。


  不得不說,積極向內容電商轉型的探索精神值得認可,但倘若用錯了營銷策略,再努力推銷也是事倍功半,不僅望穿秋水聽不到用戶的半點回音,更有甚者,推銷不成,還掉粉無數。


  所以,在涉足內容電商領域之前,一定要深度思考產品究竟怎樣精準地觸達用戶。這就涉及到了選品層面的問題,簡單說,選品思維一定要與品牌基因相符。


  看看那些成功者是怎么運作的,以說書起家的羅輯思維在賣書、做生活視頻的一條在賣茶,做吃喝指南的企鵝和貓在賣食品。他們的選品策略很清晰,都是與內容定位一脈相承,專注在細分領域售賣產品的結果是,精準發(fā)力到了目標用戶。


  選定了品類還不夠,究竟如何選擇爆款,如何讓用戶邊看文章邊購物,如何運用營銷技巧做推廣,如何將付費用戶大浪淘沙找出來……想賺大錢,想步步為營,想成為下個時代的“劉強東”或“馬云”,太多的問題等待你去一一破解。(廈門網絡公司文章來自百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