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果園副總裁牟西軍:農產品電商如何扶貧?

關鍵字:數據公司2016-05-27

  廈門網站建設:5月26日消息,天天果園副總裁牟西軍在億邦動力網承辦的“中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電商扶貧分論壇——觸動農業思維”上,發表了主題為《生鮮未來的機遇與挑戰》的公開演講。他表示,對比而言,如果在中國真正想幫老百姓,真正想幫農業,有“三化”:商品化、品牌化、公司化。

  牟西軍也談到,依托30年做水果的生意,就開始生鮮電商之路,也是誤打誤撞,懵懵懂懂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坑,其實現在看來很后怕,里面太多的坑。

  本次大會主論壇以“新使命,新視野,新動力”為主題,突出電子商務發展時代特征,緊密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組織政策、產業及學術等國內外各界領軍人物開展深入探討。電商峰會主論壇將圍繞“平臺模式創新、電商扶貧、物流優化、人才發展”等熱點議題,共商發展大計。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等政府部門領導以及國美、58集團、大龍網、當當、圓通等企業高管都出席了此次主論壇。

  據悉,2016中國(貴陽)電子商務大會由中央電視臺主辦,中國網絡電視臺、貴州省發改委、貴陽市人民政府承辦;協辦單位包括: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中國信息協會、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中國信息安全評測中心、中國市長協會、億邦動力網等。大會主論壇規模達1500人。

  (溫馨提示:本文為速記初審稿,保證現場嘉賓原意,未經刪節,或存紕漏,敬請諒解。)

36.JPG

  天天果園副總裁牟西軍

  以下為速記全文:

  牟西軍:最后蠻有壓力的,我現在有一個建議,現在留下來為自己依然堅守在這個會場的鼓掌,謝謝大家!

  聽了李主任的精準扶貧,我想話題要緊緊圍繞電商扶貧來講一下,臨時改變主意,按照臨場受到領導的啟發來講講精準扶貧的話題。

  今天第一次來到貴陽,確實很震撼,青山綠水印象特別深刻,與其說今天是電商扶貧的論壇,不如叫是挖富的論壇,我們在城市生活,大山里面的農民有好的空氣、好的水、好的土壤,他們才富有,怎么樣挖掘這些好的資源是我們的任務。

  我們天天果園2009年在上海成立。為什么做生鮮電商?大家知道,電商開始都是從標品開始,服裝、鞋帽、圖書等開始的,為什么大家以前沒有去出碰生鮮電商這一塊,因為這里面有很多坑。我們在上海發家的時候源于簡單的需求,因為上海有很多進口的水果,去水果攤或者是超市買,后來發現花這個價格買到東西并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或者是并不一定是真的,當時基于一個純樸的想法怎么樣讓老百姓花這分錢買到值得的真正進口的東西?依托30年做水果的生意,就開始生鮮電商之路,也是誤打誤撞,懵懵懂懂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坑,其實現在看來很后怕,里面太多的坑。

  對于農業電商大家都知道,電商界有一個大V搞了生鮮電商如火如荼,后來也發出感慨,很多做生鮮電商的說再也不碰生鮮電商,目前我們覆蓋了北上廣深西南重慶這些區域,變成全國性的公司。以前從進口水果為主擴展到全品類的生鮮,包括水果、蔬菜、蛋禽肉奶,以前定位在中高端一二線城市,現在是97%的銷售額來自于手機APP,目前為止我們的用戶達到千萬級。

  天天果園在生鮮領域算是做得可以的企業,現在談到生鮮電商的痛苦,我們依然還在掙扎中,因為最開始到這塊蛋糕很大,是萬億的市場,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確實,30年的改革開放,GDP不斷增長,中產階級目前在中國有1.9億人,是生鮮電商消費的主力軍,這些給我們做生鮮電商帶來很多的信心。比較頭疼的是叫好不叫做,各家惡性競爭,比如說今年大家也知道有一家生鮮電商哄然倒塌,是資金鏈斷裂。現在有一個主流的思想是有流量,有用戶,現在看到經濟下行資本市場寒冬到來,誰有能力造血,逼迫回歸到本質上去。小環境來講,目前在平臺依然是70%的產品以進口為主,國內逐漸在碰,不敢放開手碰,比如冷鏈、物流等都有問題。我們有一次從外地進水果,外面放的都是好的水果,里面都是不好的產品,這些對經銷商來說都是短視的行為,這些對農村電商普遍存在的問題。

  去年農村電商如火如荼開展,國家鼓勵大家都去做農村電商,短期有機會去觸網賣東西,如果從更高的層面,國家的層面,區域政府的層面,長遠的層面不是好的路子。我們一直堅定認為,未來產業的發展走專業化的路子,在這個產業鏈上,農村電商從開始的育苗、土壤施肥、生產、銷售、物流到消費者的手中,每一段都需要有專業人來做。我們非常建議中國的農民把自己的專業做好,不是生產、種植、銷售都去做,表面銷售做出去了,實際對農民是很大的損傷,這是我個人認為的。

  講到如何扶貧?電商如何參與扶貧?“貧”可能是沒有種植好,產品沒有人要,第二是種好了不知道怎么賣出去,第三有可能賣出去了,選擇的渠道不對,沒有品牌議價無法形成規模化。天天果園原來在全球主要是做進口的,現在有67個國家和地區形式貿易往來,我們在這些區域摸爬滾打看到國外先進的經驗。對比而言,如果在中國真正想幫老百姓,真正想幫農業,我提出了“三化”。

  第一,商品化。送到消費者的手中一定是商品,商品和產品有什么區別?商品經過處理包裝打造的產品,如何產品商品化?怎么樣把產品從樹上摘下來標準化,標準化是做商業的基礎,我這個水果是什么型號什么產品?這個是基礎,如果做不到標準化就不用提所謂的品牌化,不用提產品的議價,標準化確確實實是基礎的基礎。第二,產品研發,我們貴州有獼猴桃做的很好,全球種獼猴桃新西蘭的佳沛公司,對比下來,中國獼猴桃有人工和野生的,大家是喜歡圓的、扁的,還是喜歡紅心的?中國需要做一下研究,產品做不好受到國外一些更好產品的沖擊,在價格上永遠起不了。

  第二,商品品牌化。比如很多地區的獼猴桃都可以打修文的品牌,目前只有區域化的品牌,沒有真正的品牌在那個地方,你賣的獼猴桃有幸拿到了口感非常好,他賣的獼猴桃怎么這么小這么酸,感覺就不好。品牌化是產品標準化上做的,沒有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無從談起,既是到品牌化也是非常動蕩的工業化。目前國內的生產方式是小農作坊經濟在進行,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指揮棒,無論在價格、品質上沒有統一標準,就很容易導致大家惡性競爭,今年豐收了,你的獼猴桃賣10塊錢,他賣8塊,看你8塊他就降低到6塊,就把價格擾亂了,老百姓是想提供考慮的質量和價格,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大環境是水、土壤、空氣,小到種植、果苗培育培養,一定要集大家的力量,一定要規模化生產才有可能把這個問題解決。

  第三,公司化,這個是利益怎么分配的問題,還是說全球做得比較好的例子,新西蘭佳沛公司是非上市公司,可以在網上看財報,現在公司3千多股東,都是他們國家的每一個農場主,首先通過這個體制把大家利益化之后,都老老實實把自己的事做好,管好,收好,你們就治理研發,你們就全國行銷做平臺,這些才能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目前,淘寶店、微店對長遠來看,對農業是損傷的,因為這樣可能大家不太有動力抱團或者是統一形成一個公司,這樣未來和國際競爭無從談起,可能今年富了,明年窮了,今年富了做不強,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一定把眼光放到全球去看才有競爭力。

  這是從三化的商品化、品牌化、公司化來說可能會提升的方式。

  天天果園幫助大家做到什么呢?第一,標準化上做一點事情,今年我國提出“供給側”改革,大家拿馬桶蓋做比喻,中國人不是不馬桶蓋,是沒有人生產,農產品也是一樣的,沒有滿足我們需求的,有時候不敢做。這一塊2015年做了小小嘗試,在云南建了一個包裝廠,我們投資了大概5千萬,七年全球積累的分級管理經驗做了標準,有了標準之后腳踏實地實現標準,因為我國有國標準,怎么分級都有,但是在果農和現場分級的時候就難以把控,你認為這個水果很好,他認為不是那個級別的,主觀人為的因素很多,我們從新西蘭引進一套設備,從清晰、消毒、打蠟、果型等,拍攝43張照片,通過光照有沒有斑點,糖度多少自動貼標準,這樣在給市場供貨非常有底氣,可以賣什么價格,老百姓就可以接受,14度就可以愿意多給一些錢,11度就少給一些錢,標準化對于發揮農產品品質是一個延伸。大家有好的農產品找不到銷路可以找我們談,還有標準化的工作也可以一起做一下,看我們積累的東西用到這里。

  市場化,國內的生鮮平臺很多,有一些是綜合性的,淘寶、天貓、京東、一號店這些綜合性的,還有一些是天天果園、易果、天天生活等專業平臺,綜合平臺追求量。東西賣出去了,價格往下壓的,東西賣出去物流沒有搞好,投訴率非常大。我們垂直類的電商平臺可以幫助大家品牌化,這種質上做一些工作。云南的城市做的品牌是冰糖橙,現在國外都過來做,這個是小小的例子,農產品肯定是要分成分級的,有的適合在大眾平臺上賣,有的適合在垂直平臺上賣。

  我們愿意做一些工作,共同為電商扶貧挖富做一些工作,謝謝大家。(廈門網站建設文章來自百度新聞)